| |
隕石分類
隕石是指來自地球以外太空,墬落於地表的岩石.在人類取回月球岩石樣本之前,隕石是唯一可供進行直接研究的地球以外物質樣品.目前已知大部分隕石由小行星帶飛越而來,極少數來自於月球及火星,由於小行星帶的隕石保留了太陽星雲凝聚作用各時期的歷史證據,其組成及成分也各異,由化學成分,礦物組成及物理結構的不同,隕石即有眾多不同的類型.
我們一般熟知隕石可以分為三大類:鐵隕石(鐵-鎳含量多於95%),石鐵隕石(鐵-鎳含量30%~65%,其餘主要為矽酸塩)及石質隕石(鐵-鎳含量少於30%,其餘主要為矽酸塩).另有玻璃隕石,其成因及來源有許多不同說法,是否來自於外太空尚有疑問,這裡僅將來自於外太空的隕石,依化學成分,礦物組成及物理結構的不同,細分如下:
隕石分類表
(點選分類代號可瀏覽筆者之收藏)
|
種 類
|
組 成
|
區別特徵/ 粒徑特性
|
代號名稱
|
球粒隕石
石質隕石具有隕石球粒特徵者--
預先融合的礦物小球(平均直徑1mm)與其他礦物組成固態岩石.
球粒隕石相信是太陽系最古老的岩石. 82 %的落下隕石為球粒隕石.
球粒隕石之數字命名:
大部分已分類的球粒隕石會附加一個數字命名.
此數字與隕石球粒的蝕變情形有關. 例如數字 "3"表示隕石球粒無蝕變.
數字大於 3 表示熱變質作用增加. 數字 7
表示隕石球粒完全蝕變消失. 數字小於 3
表示水的換質作用逐漸增加. 例如數字 1
表示隕石球粒受到水的換質作用而消失.
缺乏數字的命名代表歸類於無蝕變情形.
代稱 "7" 球粒隕石備註.
在隕石研究人員眼中並不怎麼同意去定義代稱為 7
的球粒隕石. 許多已被描述為 7 的隕石可能是代稱 6
的或是撞擊融合物. 撞擊融合物並不被考慮歸類為 7
的適當基礎, 未來的研究將有助於釐清這一點.
|
頑火輝石球粒隕石
代號名稱:
E表示頑火輝石(Enstatite), H表示含高量金屬鐵, L表示含低量金屬鐵.
此類隕石非常稀少, 僅佔落下總量的1.5%
|
充足 |
E3, EH3, EL3 |
明顯 |
E4, EH4. EL4 |
較不明顯 |
E5, EH5, EL5 |
不能分別 |
E6, EH6, EL6 |
融合一起 |
E7 |
普通球粒隕石
最普遍的目視落下隕石--佔總量的73.5%
超過一種蝕變情形的角礫狀隕石依其蝕變程度來命代稱,
字母代稱與隕石全體鐵含量有關. 例如,Zag隕石歸類為H3-6
某些隕石分類過渡於兩個主要群組之間. 例如,H/L,L/LL
若研究者不確定其分類, 可能有如L(LL)之標記, 將較不確定分類置於括弧中
|
H 球粒隕石
高鐵含量(12~21%金屬鐵)(又稱為古銅輝石球粒隕石),
佔落下總量的31.4% |
充足 |
H3-H3.9* |
明顯 |
H4 |
較不明顯 |
H5 |
不能分別 |
H6 |
融合一起 |
H7 |
L 球粒隕石
低鐵含量(5~10%金屬鐵)(又稱為紫蘇輝石球粒隕石), 佔落下總量的34.8%
|
充足 |
L3-L3.9* |
明顯 |
L4 |
較不明顯 |
L5 |
不能分別 |
L6 |
融合一起 |
L7 |
LL 球粒隕石
低鐵含量(約2%金屬鐵)(又稱為古銅橄欖球粒隕石), 基本礦物有古銅輝石/橄欖石及較少的富鈉長石,
佔落下總量的7.2%
|
充足 |
LL3-LL3.9* |
明顯 |
LL4 |
較不明顯 |
LL5 |
不能分別 |
LL6 |
融合一起 |
LL7 |
碳質球粒隕石
這些稀有隕石包含組成生命基礎的碳元素, 僅佔落下總量的3.6% 代稱字母命名: "C"表示碳質球粒隕石,
第二個字母以原落下地點隕石名命名(H命名除外), 數字表示其蝕變程度 |
Ivuna |
易碎的,含較多水 |
CI |
Mighei |
易碎的,較少水 |
CM1-CM2 |
Vigarano. |
富鐵,橄欖石
CAIs |
CV2-CV3.3 |
Renazzo |
|
CR |
Ornans |
|
CO3-CO3.7 |
Karoonda |
|
CK |
Bencubbin |
|
CB |
High Iron |
|
CH |
Kakangari-群 |
|
K |
Rumurutiites群 |
|
R |
|
群組 |
來源 |
特徵礦物 |
|
無球粒隕石
不含隕石球粒的石質隕石.
科學家相信有部分的此類隕石來自於月球或火星表面.
7.8 %的落下隕石為無球粒隕石.
分類備註:
古銅鈣長無粒隕石(Howardites), 鈣長輝長隕石(Eucrites)及古銅無球粒隕石(Diogenites)曾經被歸類為 HED
隕石. 此類隕石可能同樣源自於4號小行星(灶神星).
純橄無球隕石(Chassignites), 輝玻無球隕石(Shergottites)及輝橄無球隕石(Nakhlites)被歸類為 SNC
隕石. 此類隕石相信源自於火星.
Acapulcoite,Brachinite與Winonaite三種隕石目前尚無適切之中文命名,與橄欖古銅隕石Lodranite被歸類為
AL 無球粒隕石.
|
古銅鈣長無粒隕石(Howardites) |
4號小行星(灶神星)表岩屑 |
鈣長輝長隕石-古銅無球粒隕石混合 |
HOW |
鈣長輝長隕石
(Eucrites) |
4號小行星(灶神星) 玄武殼層 |
鈣長石-易變輝石 |
EUC |
古銅無球粒隕石
(Diogenite) |
4號小行星(灶神星) 深成岩體 |
紫蘇輝石 |
DIO |
輝玻無球隕石
(Shergottites) |
火星 玄武岩--受撞擊 |
玄武岩 |
SHE |
輝橄無球隕石
(Nakhlites) |
火星深成岩 |
透輝石-橄欖石 |
NAK |
純橄無球隕石
(Chassignite) |
火星深成岩 |
橄欖石 |
CHA |
月球角礫岩
(Lunar) |
月球 |
玄武岩及風化層表土 |
LUN |
頑火無球隕石
(Aubrites) |
融合的頑火輝石球粒隕石 |
頑火輝石 |
AUB |
Acapulcoite無球隕石 |
重新融合的球粒隕石 |
橄欖石,輝石 |
ACAP |
橄欖古銅隕石
(Lodranite) |
同 ACAP--更融合 |
橄欖石,輝石 |
LOD |
橄欖無球隕石
(Ureilites) |
融合的碳質球粒隕石本體 |
橄欖石-易變輝石 |
URE |
鈦輝無粒隕石
(Angrite) |
非-HED 玄武岩 |
橄欖石,輝石,斜長石 |
ANGR |
Brachinite無球隕石 |
A 或 S 型 小行星 |
橄欖石 |
BRACH |
Winonaite無球隕石 |
像 IAB 及 IIICD 內含物 |
|
WIN |
|
韋德曼交紋寬度 |
|
鐵隕石 (結構分類)
鐵隕石由結晶質的鐵-鎳混合物組成. 科學家相信它們與地球的外核組成相似.
4.8%的落下隕石為鐵隕石.
|
六方隕鐵(Hexahedrites) <6% 鎳. 含鐵紋石,但無鎳紋石 |
>50mm |
H |
八面隕鐵(Octahedrites) 6% 至 17%
鎳. 同時含有鐵紋石與鎳紋石及有韋德曼交紋圖案,
|
最粗的 |
3.3-50mm |
Ogg |
粗的 |
1.3-3.3mm |
Og |
中等 |
.5-1.3mm |
Om |
細的 |
0.2-0.5mm |
Of |
最細的 |
0.2mm |
Off |
隕合紋石 |
0.2mm鐵紋石紡錘體 |
Opl |
無紋隕鐵(Ataxites) 高鎳含量 |
(無結構) |
D |
|
礦物 |
結構分類 |
|
鐵隕石 (化學分類)
第二種鐵隕石分類法是以它們的化學成分為基礎.
決定分類的要素在於有相似比例鎳元素的隕石分類為同一群組.
通常,分類標示羅馬數字愈大者, 其鎳含量也愈高.
與結構分類的韋德曼交紋寬度分類做比較,
一般人並無法清楚的了解化學分類.
化學分類很重要是因為它顯示同一種類的鐵隕石有著共同的來源或在相似條件下形成.
|
鐵紋石,鎳紋石,矽酸塩,碳化物 |
Om-Og |
IAB |
鐵紋石,鎳紋石,矽酸塩,碳化物 |
Om-Og |
IC |
鐵紋石,鎳紋石,(隕硫鉻鐵礦) |
Ogg, H |
IIAB |
鐵紋石,鎳紋石 |
Ogg |
IIC |
鐵紋石,鎳紋石 |
Of-Om |
IID |
鐵紋石,鎳紋石,矽酸塩 |
Off-Og |
IIE |
鐵紋石,鎳紋石 |
Plessitic Oct., Atax. |
IIF |
鐵紋石,鎳紋石,隕硫鐵,磷化物 |
Om-Og |
IIIAB |
鐵紋石,鎳紋石,碳化物 |
Off-D |
IIICD |
鐵紋石,鎳紋石,碳化物,石墨 |
Og |
IIIE |
鐵紋石,鎳紋石 |
Om-Og |
IIIF |
鐵紋石,鎳紋石 |
Of |
IVA |
鐵紋石,鎳紋石 |
D |
IVB |
鐵紋石,鎳紋石,矽酸塩,石墨 |
All |
Anom |
|
原生礦物 |
|
石鐵隕石
石鐵隕石是鎳-鐵與非金屬礦物物質的混合物. 科學家相信它們與地球地核及地殼交界處所能發現的物質很相像.
1.2 %的落下隕石為石鐵隕石.
|
橄欖隕鐵
(Pallasites) |
鐵,橄欖石 |
PAL |
中鐵隕石
Mesosiderites
|
鐵,含鈣輝石群,斜長石 |
MES |
|
|
|
每年墬落到地球上的隕石有很多,但大多數墬入海洋及沙漠地帶,被人們知曉且收集到的隕石非常稀少,統計上大約每年約有500顆隕石墬入地表而能找到的僅20顆,因此顯得稀有與珍貴.它們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更由於是來自於外太空,更增添了一些神秘感.
以隕石落下總量而計,石質隕石數量遠超過鐵隕石,但為何被找到的數量兩者卻相差不多呢?這是因為石質隕石墬落後易風化分解與氧化,鐵隕石表面氧化後內部依然受到外層保護且結構緊密,因此容易留存下來.另外鐵隕石質量較大,與一般岩石易於分辨故容易被發現,因此被收集的數量就差不多了.
(文章未經授權請勿擅用) |